2025年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冲刺年,各省市围绕“双碳”目标推出一系列政策与行动

2025/02/25 04:02:10

2025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及高温热泵技术创新发展论坛 第二轮通知

 

一、重点省市行动亮点

1. 深圳市 

   实施《深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出“碳达峰十大行动”,包括绿色出行推广(如“135”低碳出行模式)和绿色消费激励机制,鼓励市民购买碳标签产品。  

   - 探索碳足迹标识认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供应链建设,打造国际低碳标杆城市。

 

2. 浙江省温州市

   财政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对获评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30万元奖补,国家级示范加倍奖励。  

   推动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建造体系,安排1000余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绿色建筑发展。

 

3. 山东省济南市

   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结合“智慧生态黄河”建设,统一管理碳监测与碳排放数据,强化统计分析能力。  

    完善“全民低碳”个人积分账户功能,通过社交化、积分化设计引导居民低碳生活。

 

4. 北京市

   印发《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聚焦超大城市碳减排科技支撑,计划到2025年形成一批关键低碳技术突破,推动能源、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

 

5. 其他省市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认证试点,覆盖电子产品、纺织品等重点外贸领域,应对国际“碳壁垒”。  

   上海市:加快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绿色低碳供应链发展。

 

二、全国性政策与趋势

1. 零碳园区建设井喷

   2025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启动至少300个零碳园区创建工作,覆盖77个经开区,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和技术对接。例如,园区建设涉及可再生能源应用、低碳基础设施改造等场景。

 

2. 碳市场扩容与行业覆盖深化 

   全国碳市场预计纳入水泥、钢铁、电解铝三大高排放行业,覆盖排放量占比将过半,助力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新增煤矿瓦斯回收、公路隧道节能等方法学,扩展项目类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低碳技术。

 

3. 产品碳足迹体系加速构建 

      生态环境部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选定锂电池、光伏产品等10类重点产品试点,覆盖25个省市,旨在突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

 

4. 碳排放双控体系落地

      国务院提出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逐步替代能耗双控,推动行业核算标准、碳因子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驱动:多地聚焦氢能、储能、CCUS等技术研发,如北京市计划2025年前完成绿氢炼化、碳捕集等示范项目。  

      金融支持强化:绿色金融与ESG投资结合,推动科技金融、转型金融等模式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国际合作深化: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基建、能源合作,中国计划为伙伴国培训10万人次,输出低碳经验。

 

 

2025年各省市“双碳”行动呈现出政策密集落地、市场机制完善、技术创新突破的特点,区域差异化路径与全国统筹相结合,为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更多细节可参考相关政策文件及行业报告。

 

                                                                                                                                                                          来源:中科基业低碳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