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公共机构碳排放量在碳排放交易平台挂牌交易

2025/02/26 04:02:21

 导  读  

 

近日,深圳市福田区委大院碳排放量正式在深圳排放交易所碳排放交易平台上挂牌,参与公开市场交易,成为全国首个参与该平台公开市场交易的公共机构。
深圳排放交易所碳排放交易平台
这不仅标志着公共机构碳减排方式从行政手段向金融手段的跨越,为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提供了新的路径;而且通过碳交易市场的机制,倒逼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有效挖掘降碳空间。对于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降碳方式再创新:从行政手段向金融手段的跨越
深圳排放交易所成立于2010年9月,以深圳入围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和碳交易试点省市为契机,启动全国首个碳交易市场。
碳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一种商品来进行交易,各交易单位的碳排放量被限制在一定的配额,如果交易单位在期限内没有用完其配额,就可以通过碳交易所出售,反之,就必须从没有用完配额的单位购买,以此倒逼节能减排。
目前,公共机构不属于强制进入碳排放交易的范畴,但从国外经验看,却是倒逼节能降碳的必经手段,今年以来,福田区委大院多次主动对接深圳排放交易所,主动提出加入碳交易市场,探索运用金融手段促进公共机构节能降碳之路,通过测算2023年度碳排放量为基准,“少排可买,多排多卖”,即当福田区委大院当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碳配额时,需进入碳市场购买足以抵消超出部分的排放配额,当碳额量富余时可将富余的碳配额通过碳市场进行出售交易,并将获取的资金用于福田区委大院绿植资金,增加林业碳汇,达到区域内循环。
降碳空间再挖潜:从行为降碳向能碳数据考核的跨越
福田区委大院以打造数字机关为契机,借助已建设的能源管理平台,探索开发碳普惠应用场景APP,量化干部职工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循环利用、节水节能等碳足迹,建立个人碳账户,准确记录、直观展示干部职工每一次绿色低碳行为产生的减排量及对应的碳积分,通过碳积分可兑换绿色农产品、零碳咖啡、新能源汽车充电优惠等奖励。
为进入碳市场参与交易,福田区委大院邀请了专业机构,研究制定区域内单个项目方法学,为碳普惠主管部门个性化考核区域内单个项目排放的碳排奠定基础,连续开展2021-2023年近三年能源台账、用电量及电费单、用气量及燃气单、汽油用量及发票等相关票据进行一次庞大的碳排放核查工作,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基准年碳排放的核查。
除此之外,福田区委大院还通过核证自愿减排(CCER)、节能改造、植树造林增加“林业碳汇”等绿色化措施参与,其中,以购买碳汇方式,对2023年度机关食堂、机关车队、会议室运营产生的510吨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抵消,实现食堂、车队能耗“归零”,打造全国首个党政机关零碳食堂、零碳车队、零碳会议厅。
相关阅读:
打造全国首个“近零碳机关”:深圳福田区委大院
福田区委大院能源管理平台
绿色示范再出发:从先行示范到标杆引领的跨越
近年来,福田区委大院积极响应福田区委区政府“零碳城区”的战略部署,勇于担当,积极探索并实践了一条独具福田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从享誉全国的“光储超充、车网互动”一体化超充示范站的建设,到深化实施空调、照明、电梯等“用能大户”的节能改造,再到全国首个行为节能指引的颁发和《深圳市近零碳机关建设标准》的建立,先后获2024年国家级“绿色低碳公共机构”、国家水效领跑者、2024年广东省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广东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深圳市碳达峰碳中和优秀案例等荣誉,无不彰显着福田区委大院作为公共机构节能降碳的自觉和为市场打造场景、为公共机构作碳路先锋的决心。
公共机构在行动
北京:
城市副中心公共机构存量屋顶太阳能利用改造项目建设正在提速,153家重点单位的既有建筑屋顶将铺设光伏发电系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发电6324万度,折合标准煤7772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208吨。
根据相关政府部门安排,自2022年3月起对通州区教委系统、卫健委系统、机关服务中心系统三类公共服务机构共计218家单位开展屋顶铺设太阳能可行性调研。经调查分析,153家单位具备实施条件。
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项目分二期实施。首批35家单位作为一期工程先行实施,去年9月启动建设,预计2025年上半年完工。二期工程计划今年底启动,预计2025年底完工。
重庆:
7月18日,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与重庆联交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国有资产交易、节能降碳方面深入开展合作,发挥专业化平台作用,更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相关资产优化处置、高效利用,服务“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
重庆联交所集团将充分发挥产权市场功能作用,在闲置资产盘活利用、资产处置等方面提供全流程精细化服务,创新运用多元化盘活方式,加大项目宣传推介力度,推动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
依托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川渝碳中和联合服务平台等基础平台,重庆联交所集团将为市机关事务局及其指导的公共机构提供碳交易、碳中和定制化服务,支撑我市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在重庆“碳惠通”自愿减排机制下,探索公共机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价值实现转化路径,形成碳减排指标在公共机构内部“自产自销”的闭环管理创新模式,推进全市公共机构能碳协同管理。
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如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大型场馆等。
2019年全国公共机构能源消费总量约1.8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总量48.6亿吨的3.7%。换算成碳排放量,约3.99亿吨,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3.5%。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公共机构总量158.56万家,用能人数约4.97亿人(包括公共机构自有人员及接受公共服务人员),建筑面积约82.73亿平方米,能源消费总量1.63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3.29%;用水总量106.97亿立方米,约占全社会生活用水总量的12.39%。人均能源消耗为329.56千克标准煤/平方米,人均用水量21.53立方米,相比2015年度分别降低了11.11%和15.07%。
2023年全国公共机构能源消费总量1.65亿吨标准煤、用水总量107.57亿立方米,人均综合能耗317.16千克标准煤、单位建筑面积能耗17.90千克标准煤、人均用水量20.73立方米,与202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3.76%、3.15%、3.72%,较好完成“十四五”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阶段性目标。
尽管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要看到公共机构碳排放总量依旧巨大,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综合智慧节能丨打造全国首个整县公共机构能源托管“双碳”示范县市

导语:从随时可以监控空调的智慧物联模组,到加装在电梯的能源回馈装置;从直供食堂的光伏电站,到新建的“大数据能耗管理平台”;从无处不在的节能宣传,到火爆出圈的公务电动车……以细致入微的探索,将节能降碳融入公共机构的方方面面!

一、案例简介

项目背景:

该县现有174家公共机构,2021年用电量2400万千瓦时,支付用电成本1600万元。为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打造省首批县域级“1+10+10”能效服务双碳示范县市,该县采取市场化节能模式,推进公共机构“能源托管”服务。

年初,该县与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签署托管协议,合作内容包括公共机构能源托管、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绿色出行服务等。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组建专业技术团队,提供能源托管、节能改造、能耗分析、能效诊断等技术支持及培训服务。能源公司开辟配套项目报装“绿色通道”,确保清洁能源及时并网、优先消纳;为节能改造、清洁能源、充电桩等项目建设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

目前,政企三方已选取该县党政综合办公楼等5个公共机构及园区,作为首批能效提升试点单位实施能源托管;投资200余万元,更新党政大楼182台老旧空调,运用大数据赋能后勤管理,建立综合能源监管智能化管理平台,对冷暖等高用能系统实现智能化精准节能。

二、案例方案

1、地下车库照明

该县174公共机构,按照地下车库分布情况不同因地制宜,制定不同节能方案。地下车库照明采用感应灯管,或者是雷达灯管或者是红外灯管,节电效率一般能达到80%。

(1)想要更多节电,一般是车道上采用雷达灯管,车位上采用红外灯管

这个方案优势是雷达灯管是主动触发的,灵敏度高,用在车道上可以获得更远的感应距离,从而提高用户的体验度。车位上采用红外是因为红外灯管是被动触发的,稳定性好,感应距离有点近,但这样避免了车道上一过车,车位上的感应灯就亮,最终可以获得更高的节电效果。

(2)根据不同区域要求采用“亮--暗、亮--灭、亮--暗--灭”

(一)比如有的地下停车场,特别是商业公共停车场,午夜以后停车场里某些区域没有车了,那么物业管理者可以将这区域照明关闭,而采用高亮--低亮---延时熄灭模式。当感应灯触发后,全亮(12瓦)照明模式待机时间设定15秒,15秒后变为低亮(2瓦)照明模式,再过15秒延时变为熄灭模式。

(二)再比如车库的主车道,车流量大,基本24小内都有车辆出入,还有是监控的照明需求,那么采用“亮--暗”模式比较好。当感应灯触发后,是全亮(12瓦)照明模式,15秒后变为熄灭照明模式。

2、电动公务车以及充电省电装置

注册、扫码、骑行、在规定地点归还车辆,在使用上,这次试点的公务电动车和共享电动车类似。不过,“人民出行”执行主任邢震告诉记者,公务电动车将用于日常的中短途公务出行。使用者要由所在单位集体购买服务或者公务出行卡,个人和单位信息经过平台审核后,才能够正常骑行。

同时,安装省电充电装置,为公共机构人员出行打造“一站式省电服务”。

3、升降电梯能源回馈
全县公共机构升降电梯统一安装能源回馈装置,电梯能量回馈装置的作用是将变频电梯系统的电容中存储的能耗反馈会低压交流电网中,供周边其他用电设备使用,而不是通过原有的旁路电阻进行放电,节电效果明显,一般民用电梯节电率在20%-40%之间,同时由于不再使用旁路电阻进行放电,降低机房内的耗电量。

4.屋面光伏发电解决方案

1.整体谋划,分步推进。全面梳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公共机构可用于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场地资源,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方案。采取以大带小、优势互补的方式集中统一组织,成熟一批开发一批,分步有序实施。

2.因地制宜,宜建尽建。充分考虑光伏发电与周边环境景观相融合,客观评估可行性、经济性,因地制宜开展项目建设。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应本着宜建尽建的原则布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3.依托市场,创新机制。坚持市场主导和充分竞争的原则,加强配套政策措施的协同配合,调动全社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在符合法律法规基础上,择优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4.规范建设,确保安全。严格执行《公共机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设指南》,认真落实项目开发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选址、设计、施工、并网和运维等全过程安全管理,提高设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打造全县物联网平台

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整合建筑多源运行数据,是进一步推进该县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工作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有必要规范利用大数据资料全面统计、量化分析本市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

保护相关情况的监测工作,摸清底数、突出重点,从精细化管理入手,为实现本市节约性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的创建目标技术支持,以技术赋能推进管理技术创新和服务工作创新将推动政府治理模式转变。同时,技术赋能、数据驱动也对建筑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提出新要求。伴随着新型感知设备的发展,暖通空调、照明、电梯、生活热水、可再生能源等系统自带的建筑性能监测装置不断出新,有必要基于物联网和数据技术,对计量器具提出统一的性能、配备和管理规定,便于该县公共机构办公建筑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集中管理,并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做出反应。

三,案例收获

整县托管化零为整挖潜力。通过“规划一盘棋、监管一张网、碳效一张图”的思路,以整市托管将项目化零为整,将由财政负担能源费用的174家公共机构整体打包托管,将一个个的小项目打包为一个大项目,实现技术和资源的统筹。

科技创新技术赋能激活力。创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整县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的公共机构智慧能源管控平台,率先全国试点分体空调智慧群控等技术应用,采用国家级智慧节能算法研究课题输出成果实现AI智控,节能效率达15%以上。通过对空调、照明、电梯等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安装能耗感知终端、建设分布式光伏、绿色充电桩等清洁能源。驻派能源管理专业团队,实行精益化管理。

 

政企联动合作共赢聚合力。推动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各方参与的“工作联盟”,建立协同互补、合作共赢的生态圈。整合有效资源,结合乡村振兴、筑堡工程等重点工作,试点打造零碳政府机关、零碳医院、零碳校园、零碳场馆、零碳村(社区)等示范场景,提高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实现节能降碳。强化政企联动,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将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纳入绿色通道,带动新兴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发展,为整县公共机构能源托管顺利实施提供助力。

                                                

                                                                                                                                          来源:碳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