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公共机构碳排放量在碳排放交易平台挂牌交易
2025/02/26 04:02:21导 读




综合智慧节能丨打造全国首个整县公共机构能源托管“双碳”示范县市
导语:从随时可以监控空调的智慧物联模组,到加装在电梯的能源回馈装置;从直供食堂的光伏电站,到新建的“大数据能耗管理平台”;从无处不在的节能宣传,到火爆出圈的公务电动车……以细致入微的探索,将节能降碳融入公共机构的方方面面!
一、案例简介
项目背景:
该县现有174家公共机构,2021年用电量2400万千瓦时,支付用电成本1600万元。为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打造省首批县域级“1+10+10”能效服务双碳示范县市,该县采取市场化节能模式,推进公共机构“能源托管”服务。
年初,该县与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签署托管协议,合作内容包括公共机构能源托管、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绿色出行服务等。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组建专业技术团队,提供能源托管、节能改造、能耗分析、能效诊断等技术支持及培训服务。能源公司开辟配套项目报装“绿色通道”,确保清洁能源及时并网、优先消纳;为节能改造、清洁能源、充电桩等项目建设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
目前,政企三方已选取该县党政综合办公楼等5个公共机构及园区,作为首批能效提升试点单位实施能源托管;投资200余万元,更新党政大楼182台老旧空调,运用大数据赋能后勤管理,建立综合能源监管智能化管理平台,对冷暖等高用能系统实现智能化精准节能。
二、案例方案
1、地下车库照明
该县174公共机构,按照地下车库分布情况不同因地制宜,制定不同节能方案。地下车库照明采用感应灯管,或者是雷达灯管或者是红外灯管,节电效率一般能达到80%。
(1)想要更多节电,一般是车道上采用雷达灯管,车位上采用红外灯管
这个方案优势是雷达灯管是主动触发的,灵敏度高,用在车道上可以获得更远的感应距离,从而提高用户的体验度。车位上采用红外是因为红外灯管是被动触发的,稳定性好,感应距离有点近,但这样避免了车道上一过车,车位上的感应灯就亮,最终可以获得更高的节电效果。
(2)根据不同区域要求采用“亮--暗、亮--灭、亮--暗--灭”
(一)比如有的地下停车场,特别是商业公共停车场,午夜以后停车场里某些区域没有车了,那么物业管理者可以将这区域照明关闭,而采用高亮--低亮---延时熄灭模式。当感应灯触发后,全亮(12瓦)照明模式待机时间设定15秒,15秒后变为低亮(2瓦)照明模式,再过15秒延时变为熄灭模式。
(二)再比如车库的主车道,车流量大,基本24小内都有车辆出入,还有是监控的照明需求,那么采用“亮--暗”模式比较好。当感应灯触发后,是全亮(12瓦)照明模式,15秒后变为熄灭照明模式。
2、电动公务车以及充电省电装置
注册、扫码、骑行、在规定地点归还车辆,在使用上,这次试点的公务电动车和共享电动车类似。不过,“人民出行”执行主任邢震告诉记者,公务电动车将用于日常的中短途公务出行。使用者要由所在单位集体购买服务或者公务出行卡,个人和单位信息经过平台审核后,才能够正常骑行。
同时,安装省电充电装置,为公共机构人员出行打造“一站式省电服务”。
3、升降电梯能源回馈
全县公共机构升降电梯统一安装能源回馈装置,电梯能量回馈装置的作用是将变频电梯系统的电容中存储的能耗反馈会低压交流电网中,供周边其他用电设备使用,而不是通过原有的旁路电阻进行放电,节电效果明显,一般民用电梯节电率在20%-40%之间,同时由于不再使用旁路电阻进行放电,降低机房内的耗电量。
4.屋面光伏发电解决方案
1.整体谋划,分步推进。全面梳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公共机构可用于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场地资源,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方案。采取以大带小、优势互补的方式集中统一组织,成熟一批开发一批,分步有序实施。
2.因地制宜,宜建尽建。充分考虑光伏发电与周边环境景观相融合,客观评估可行性、经济性,因地制宜开展项目建设。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应本着宜建尽建的原则布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3.依托市场,创新机制。坚持市场主导和充分竞争的原则,加强配套政策措施的协同配合,调动全社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在符合法律法规基础上,择优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4.规范建设,确保安全。严格执行《公共机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设指南》,认真落实项目开发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选址、设计、施工、并网和运维等全过程安全管理,提高设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打造全县物联网平台
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整合建筑多源运行数据,是进一步推进该县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工作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有必要规范利用大数据资料全面统计、量化分析本市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
保护相关情况的监测工作,摸清底数、突出重点,从精细化管理入手,为实现本市节约性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的创建目标技术支持,以技术赋能推进管理技术创新和服务工作创新将推动政府治理模式转变。同时,技术赋能、数据驱动也对建筑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提出新要求。伴随着新型感知设备的发展,暖通空调、照明、电梯、生活热水、可再生能源等系统自带的建筑性能监测装置不断出新,有必要基于物联网和数据技术,对计量器具提出统一的性能、配备和管理规定,便于该县公共机构办公建筑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集中管理,并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做出反应。
三,案例收获
整县托管化零为整挖潜力。通过“规划一盘棋、监管一张网、碳效一张图”的思路,以整市托管将项目化零为整,将由财政负担能源费用的174家公共机构整体打包托管,将一个个的小项目打包为一个大项目,实现技术和资源的统筹。
科技创新技术赋能激活力。创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整县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的公共机构智慧能源管控平台,率先全国试点分体空调智慧群控等技术应用,采用国家级智慧节能算法研究课题输出成果实现AI智控,节能效率达15%以上。通过对空调、照明、电梯等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安装能耗感知终端、建设分布式光伏、绿色充电桩等清洁能源。驻派能源管理专业团队,实行精益化管理。
政企联动合作共赢聚合力。推动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各方参与的“工作联盟”,建立协同互补、合作共赢的生态圈。整合有效资源,结合乡村振兴、筑堡工程等重点工作,试点打造零碳政府机关、零碳医院、零碳校园、零碳场馆、零碳村(社区)等示范场景,提高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实现节能降碳。强化政企联动,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将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纳入绿色通道,带动新兴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发展,为整县公共机构能源托管顺利实施提供助力。
来源:碳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