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资讯】琼海完成首单碳汇产品交易 为“两山”减排“碳路”蹚出新路(250411)
2025/04/11 08:04:29自然资源产权
自然资源产权|青山不负追梦人——福建省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路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三明考察,充分肯定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强调“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为三明进一步深化林改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寄托。三明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当年9月出台行动方案,推出林票制度、林业碳票制度等“八项创新”,推进林权改革再出发。
信息来源:学习时报
详情链接:
https://paper.cntheory.com/cntheory/2025-04/07/content_9951606.html
生态产业开发
1.生态产业开发|上海发布用水权交易品牌,并启动取水权行政管理服务信托
4月9日上午,在上海市水务局、上海交易集团指导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上海市用水权交易品牌“水善流®”,并携手华宝信托在上海虹口发布国内首个取水权行政管理服务信托(以下简称“水信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策划推出的“水信托”,是上海立足超大城市特点,基于已有用水权实践基础,通过“两手发力”积极破解水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难题,既是对“五篇大文章”中绿色金融理念的深度实践,也是服务“水价水权水市场”深化改革目标的重要探索,立足南方丰水地区和超大城市实际,为全国水权交易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方案。
信息来源:新民晚报
详情链接: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409A07FF500
2.生态产业开发|从气候多样性到经济多样性:云南“花果经济”的绿色跃迁
云南,这个拥有中国50%以上高等植物物种的“生物王国”,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截至2024年底,云南花卉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00亿元,鲜切花产销量连续29年全国第一。其中自主品种占比突破10%,为全球最大鲜切花生产基地注入“中国芯”。蓝莓、咖啡、坚果、茶叶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一,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7万亿元。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详情链接:
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5-04/09/content_321794.html
3.生态产业开发|陕西丹凤县竹林关镇:林下经济绘就生态富民新图景
近年来,丹凤县竹林关镇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全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林下家禽家畜养殖以及林蜂养殖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互赢互益。春日里,竹林关镇林下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王塬村和张塬村,小香菇、滑子菇已经变成大产业,产品不但在本地俏销,还销往西安,甚至国外,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洲河北村以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为抓手,依托丰富林地资源,推动林地承包流转,有效放活林权,种植阳光玫瑰葡萄、李梅、枇杷、柿子等,发展林果采摘,实现规模经营,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
信息来源:商洛新闻网
详情链接: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409A0780O00
生态权益交易
生态权益交易|琼海完成首单碳汇产品交易 为“两山”减排“碳路”蹚出新路
根据今年3月初在博鳌举办的“2025博鳌合作伙伴大会”的规模、参会人数、交通方式、办公用品、住宿生活等因素,由省环境科学院测算出会议的碳排放总量,并由中远博鳌公司购买红树林碳汇产品,用来抵消会议产生的碳排放,以达到中和碳排放的目的。
信息来源:南海网
详情链接:
https://www.hinews.cn/news/system/2025/04/09/033283867.shtml
地方综合动态
地方综合动态|国网张掖供电公司:“电力+生态”赋能乡村振兴与双碳
张掖市依托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将“电力+生态”纳入“零碳城市”建设。国网张掖供电公司与政府合作,推动“碳汇+国家储备林+草原治理”模式,建成35万亩造林碳汇项目,预计40年累计减排54.3万吨,收益超亿元,在绿色金融支持下,张掖设立10亿元绿色产业基金,首期1.7亿元重点投向生态农业、数据中心等领域。乌江镇通过“GEP生态价值贷”获得贷款380万元,用于扩大光伏大棚规模,形成“绿电生产—碳汇交易—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
信息来源:中国能源网
详情链接:
https://www.cnenergynews.cn/dianwang/2025/04/09/detail_20250409208444.html
专家视角
1.促进城乡绿富同兴
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并指出“要更加注重‘提质’,优化林分结构,搞好森林经营,同步提升草原生态质量。更加注重‘兴业’,多用改革的办法用活林草资源,壮大林草产业。更加注重‘利民’,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拓展林草就业增收空间”。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个“更加注重”,为更好呵护绿水青山、造就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指明了方向。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详情链接:
https://news.gmw.cn/2025-04/10/content_37956714.htm
2.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行动起来,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弘扬生态文化,汇聚共建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让祖国大地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信息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详情链接:
https://www.ccdi.gov.cn/yaowenn/202504/t20250410_416069.html
3.深耕康养旅游产业
一城一乡皆康养,一业一品润民生。近年来,康养旅游产业作为融合健康、养生、文化与旅游的新型业态,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双重驱动下快速发展。作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这一产业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健康生活品质和休闲文化娱乐的需求,逐渐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详情链接: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504/10/t20250410_39341088.shtml
学术新文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to Grassland Might Lead to Carbon Sink Leakage in the Loess Plateau
退耕还草可能会导致黄土高原碳汇流失
中国的标志性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工程(GFGP)已成为碳汇增加的主要驱动力,但其碳汇效应的潜力仍缺乏基于情景的系统评估。本研究通过追溯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过去20年的碳汇增量,预测并揭示了三种情景下"双碳目标"年份碳汇空间分布及退耕还林工程的贡献。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区(GFGP-Forest)碳汇在2030年和2060年将分别增加0.78–1.09 Tg C和1.29–2.13 Tg C(2000–2020年累计33.62 Tg C);而退耕还草区(GFGP-Grassland)虽在2000–2020年贡献了72.52 Tg C碳汇,但在2030年和2060年将分别减少0.89–9.95 Tg C和7.42–11.18 Tg C。这种转变源于未来净初级生产力下降与异养呼吸增强的共同作用,表明退耕还草类生态工程将严重削弱碳汇效益与潜力。因此,需精准量化退耕还林工程对黄土高原的碳贡献,通过科学管理持续提升退耕还林区碳汇,同时规避未来退耕还草区可能产生的碳源。本研究揭示了典型半干旱区草地在气候变化下潜在的碳汇流失隐患。
文献来源:EARTHS FUTURE
原文链接:Grain for Green Program to Grassland Might Lead to Carbon Sink Leakage in the Loess Plateau
本期编辑|常小青
责任编辑|张林波
来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