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普惠:全民碳中和时代的“绿色货币”,如何重塑碳市场生态?

2025/05/16 05:05:09

1. 定义与核心逻辑

碳普惠是以“互联网+大数据+碳金融”为技术底座的创新机制,通过量化公众在衣食住行、办公、数字金融等场景的低碳行为(如绿色出行、无纸化办公、节能家电使用),生成可交易的碳资产(碳积分或核证减排量)。其核心逻辑是:

量化:基于科学方法学,将低碳行为转化为标准化减排量;

赋值:通过商业激励(如折扣、积分兑换)、政策激励(如税收优惠)或碳市场交易,赋予减排量经济价值;

循环:形成“低碳行为-碳资产-经济激励-持续减排”的正向循环。

2. 机制创新:从“政府补贴”到“市场驱动”

传统碳减排依赖政策强制或补贴激励,而碳普惠通过三大机制实现市场化驱动:

商业激励:企业通过购买碳积分或减排量完成社会责任或品牌建设;

政策激励:地方政府将碳普惠减排量纳入履约抵消工具,或提供税收减免;

✅碳市场交易:碳普惠减排量与碳配额、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共同构成多层次碳市场交易标的。       3. 价值:全民参与碳中和的“绿色杠杆” 碳普惠的价值不仅在于激励个人减排,更在于其杠杆效应: ✅消费端倒逼生产端:公众对低碳产品的需求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碳市场扩容:引入个人、小微企业等非传统主体,提升市场流动性; ✅社会认知升级:通过碳账户、碳积分等可视化工具,提升公众对碳中和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02 碳普惠与碳市场的共生关系     

 

   

 

   1.三位一体碳市场格局:碳普惠的定位 碳市场由三大板块构成: ✅碳配额市场:管控高排放企业,通过总量控制与配额交易实现减排; ✅CCER市场:鼓励大型绿色项目(如风电、光伏)开发减排量; ✅碳普惠市场:覆盖公众、社区和小微企业,形成“毛细血管”级减排网络。 碳普惠与碳配额、CCER市场形成互补: ✅供给端:碳普惠为碳市场提供小额、高频的减排量供给; ✅需求端:控排企业可通过购买碳普惠减排量降低履约成本; ✅价格发现:工业减排成本与普惠项目成本差异(如植树成本低于钢厂技改)推动碳价分层,形成市场定价机制。 2. 案例:深圳、上海、广东的实践探索 ✅深圳:2023年,“全民碳路”碳普惠项目在深圳排交所上市交易,成为首个进入碳市场的碳普惠交易品种; ✅上海:2024年《上海市碳排放管理办法》将碳普惠减排量纳入交易标的,企业、团队、个人均可参与交易;

✅广东:将林业碳汇、光伏等普惠项目纳入CCER抵消机制,推动碳价从20元/吨升至80元/吨。 3. 挑战与破局:方法学、场景与激励机制的三大瓶颈 方法学不统一:不同地区碳普惠方法学差异大,导致减排量核算标准混乱; 场景单一:当前碳普惠减排量集中在绿色出行领域,缺乏多元化开发; 激励机制不足:多数平台依赖政府消费券、积分兑换,缺乏市场化交易渠道。 破局路径: ✅标准化: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普惠方法学体系; ✅场景扩容:开发无纸化金融、绿色回收、低碳餐饮等新场景; ✅市场化:推动碳普惠减排量与全国碳市场、CCER市场互联互通。    

  03 未来趋势     

   

   1.碳资产金融化:从“积分”到“金融产品” 碳普惠减排量可作为底层资产,衍生出碳基金、碳债券等金融产品,吸引金融机构参与做市和套利,增强市场深度。 2. 政策组合拳:抵消比例、税收优惠与品牌激励 ✅抵消比例上调:将碳普惠减排量在控排企业履约中的抵消比例从5%提升至10%; ✅税收优惠:企业购买碳普惠减排量可享受税收减免; ✅品牌激励:企业通过碳普惠平台实现碳中和认证,提升ESG评级。 3. 技术赋能:区块链、AI与碳账户的深度融合 ✅区块链:确保碳普惠减排量的可追溯性与不可篡改; ✅AI:优化低碳行为量化算法,提升减排量核算精度; ✅碳账户:打造个人碳资产管理的“绿色钱包”,实现低碳行为数字化、可视化、资产化。   

 

                         

                                                                                                                                                                                                      来源:碳中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