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碳足迹核算及应用”课程
2025/07/08 02:07:07背景介绍
随着“3060”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我国正不断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2024 年起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协同,围绕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6 月印发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以及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国办发〔2024〕39 号 ),均将制定重点产品类别的碳足迹标准列为首要任务,凸显其重要性。同年 9 月,生态环境部发布《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作为国家层面的通则标准,为行业提供统一量化规范和指导;11月,工信部印发编制指南,规范工作程序,确保碳足迹核算科学严谨。
2025 年 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为企业开展碳足迹核算提供更具体的参考依据。同期,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印发《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明确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的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为加强产品碳足迹管理提供标准化支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还首次提出了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培训课程
概念解析
什么是碳足迹?
“碳足迹”主要以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O2 equivalent,简写成CO2e)表示个人、组织、活动或产品直接/间接导致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
相较于单一的二氧化碳排放,碳足迹是以生命周期(可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评价方法评估研究对象在其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范围并非只关注生产阶段。
目前碳足迹可以按照其应用层面(分析尺度)分成“国家碳足迹”、“组织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产品碳足迹”等等。目前,产品是碳足迹的主要评估对象。
产品碳足迹(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PCF)是指产品从原材料生产、运输、分销、使用到废弃等整个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产品碳足迹的计算对于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的绿色低碳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企业低碳制造、应对环境压力的重要手段。
碳足迹相关的主要标准和规范有哪些?
GB/T 24044-2008《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要求与指南》;
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
GB/T 32150-2015《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GB/T 33760-2017《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
SJ/T 11756-2020《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评价指南》;
HG/T 7288-2023《化工产品碳足迹评价通则》等。
ISO 14040:2006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原则与框架》
该标准提供了生命周期评价(LCA)的基本结构和概念,LCA中包含对温室气体的评价,为之后碳足迹核算标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ISO 14044:2006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要求与指南》
该标准基于ISO 14040出台制定,补充了生命周期评价(LCA)的详细内容与操作指导。
PAS 2050:2011 《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价规范》
该标准由英国标准协会(BSI)编制,是世界上首例针对产品碳足迹的核算标准,为企业提供了评估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
ISO 14067:2018 《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及指南》
该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根据PAS 2050标准发展而来,该标准提供了产品碳足迹核算最基本的要求和指导,如今被广泛应用于产品碳足迹的量化。
为什么需要产品碳足迹?
政策要求:国家《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建立重点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等标准,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
实现碳减排目标:产品碳足迹核算能帮助企业全面了解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找出减排潜力、优化生产工艺,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推动产业绿色升级:统一标准和完善的数据库建设,可以推动整个供应链绿色低碳改造,促使企业、行业和区域加快绿色转型,从而降低整体碳排放。
应对国际贸易压力:随着欧盟、美国等国推出碳关税及相关环保措施,出口产品需要提供碳足迹数据。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能帮助企业降低因数据不透明带来的贸易风险,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提升品牌与市场认可度:产品碳足迹信息透明化,有助于消费者了解产品环保属性,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同时也为绿色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提供依据,进一步激励企业减排。
为什么要学习碳足迹?
生产制造等企业应充分认识碳足迹的重要性,在盈利的同时把控现有的可控成本,并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开始,详细核算每种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筛选低碳供应商;在生产加工阶段,优化生产工艺、升级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在产品运输环节,合理规划路线,采用低碳运输方式;同时,将消费使用过程以及最终回收阶段的碳排放都纳入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