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建设按下“快进键”

2025/07/15 05:07:50

 

零碳园区:从概念热逐步走向落地

——专访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副秘书长、碳中和技术中心主任吴宏杰

 

日前,在港交所上市的宁德时代表示,今年将探索一体化零碳解决方案。全国多个地方也在打造零碳工厂、零碳园区,预计能耗和碳排放将大幅降低。

    

无独有偶,近日,森特股份与鄂尔多斯市联创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签署相关能源管理协议,将为内蒙古联创煤炭零碳园区示范项目提供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EPC工程建设和运维服务。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副秘书长、碳中和技术中心主任吴宏杰在接受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零碳园区正成为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从新能源富集区到科技引领地带,从政策设计到技术创新,零碳园区已从概念热逐步走向落地,推动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

    

零碳园区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零碳园区”成为工业领域低碳转型的热议词。吴宏杰告诉记者,根据2018年公布的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开发区有552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有1991家,共计2543家。全国各级园区共计约1.4万家。这些园区集聚了超过80%的工业企业,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出的50%以上。

    

“‘十五五’期间,我国各地区各行业将陆续迎来碳达峰,达峰之后的中和之路将更紧迫更严峻,因此如何思考全经济领域的碳中和是当下的重要任务。”吴宏杰认为,“推行零碳园区建设意义重大,是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零碳园区指的是通过设计、技术、管理和商业化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零碳园区的战略价值首先体现在能源结构的颠覆性变革上。“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占总排放的85.5%,零碳园区的建设很大比例上就是摒弃化石能源、最大化利用新能源的过程。”在吴宏杰看来,绿电直连模式的推广为此提供了关键路径——通过构建新能源发电侧与电力用户侧的连接通路,实现了电力供给的全流程物理溯源,不仅有助于提升新能源消纳和绿电供给水平、降低外向型企业产品碳足迹,为电力系统“源网荷储”深度融合开辟了新路径,也为零碳园区提供了直接的零碳能源基础。

    

202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新增负荷配套新能源、存量负荷调减自备电厂出力、出口外向型企业探索直连、存量新能源项目变更接入等四种场景,为零碳园区打造“零碳能源基底”开辟了政策通道。

    

从产业逻辑看,零碳园区正成为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吴宏杰提到,在东部地区,如无锡零碳科技园依托“物联网+能源管理”技术,开发AI预测性维护系统,使园区综合能效提升23%,展现了科技赋能的典型路径;在西部,青海海东零碳园利用22平方公里的高原空间,通过“光伏+储能”解决高海拔供电难题,实现95%的绿电占比,展示了资源禀赋与零碳目标的结合。这种差异化实践表明,零碳园区不是单一模式的复制,而是基于区域特征的产业生态重构。

 

微信图片_20250709102437.png

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在企业厂房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同时建设储能电站和电动汽车充电站,促进光伏发电实时消纳和灵活调峰,助力装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新华社

 

“政策层面已形成自上而下的推进合力。”吴宏杰表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多个部委和省级政府都把零碳园区建设列为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地方实践中,多个省份也已经开始筛选一些基础条件好园区准备分级建设,形成国家级、省级等不同层级的示范体系。

 

7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下称《通知》)。其中提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六步法”构成零碳园区落地路径

高质量建设零碳园区需要系统性的方法论支撑。吴宏杰根据当前实践经验总结的“六步法”,构成了从规划到运营的完整体系:建立零碳园区管理机制、建立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建立绿色能源供给结构、发展绿色产业链条、建设园区低碳基础设施、创造运用多元化的减排途径,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管理机制的顶层设计是零碳园区建设的前提。吴宏杰表示:“这要求园区领导团队具备较高的碳中和政治意识、碳中和工作引领意识和碳资产管理意识,在建立详细的碳中和管理制度后,准备前期的基础工作,包括园区碳盘查,编制零碳园区发展战略规划,编制零碳园区建设方案等。”

    

“AI等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必将给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使生产生活更智能更高效。”吴宏杰表示,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作为“零碳大脑”,正成为园区标配。202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从国家层面上大力推进数字化AI技术在园区零碳化建设中的引领。

    

据吴宏杰介绍,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业务功能包括能耗查询、能源消费量和强度计算、能源消费分析与用能策略推荐、能效对标、能流分析、能效平衡与优化、用能与碳排放预算管理、碳排放、产品碳足迹核算、供应链碳管理、碳核查支撑以及碳资产管理等功能。该平台建成后,将根据实际需求,通过大屏、电脑端、手机端等提供访问入口,构建相关数据、业务等的可视化能力。

    

绿色能源供给结构的构建需要技术与模式双重创新。“加强高比例绿色能源供给,发展‘绿电直连’模式,优化园区配电网网架结构,建设高比例消纳绿电的新型增量配电网、智能微网。构建绿色能源资源网络,强化储能和需求侧管理。”吴宏杰以北京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为例进一步解释,这是国内首个获可再生能源“碳中和”认证的智慧园区,通过部署4.8MW分散式风电、1.3MW光伏及储能系统,年发电量超750万度,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同时,通过智能微网、智慧水务和健康管理,形成了绿色生态系统,抵消全年1.19万吨碳排放。

    

绿色产业链条的培育体现了零碳园区的深层价值。将零碳园区作为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发展“以绿制绿”模式,探索新兴产业低碳发展和传统产业深度脱碳路径。

 

image (4).jpg

2025年3月16日在海南博鳌零碳示范区拍摄的建有光伏发电设备的停车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低碳基础设施的改造涉及建筑、交通、三废处理等多个维度。吴宏杰提出,在建筑领域,新建项目需按照超低能耗、近零能耗标准建设,既有建筑推进节能改造,优先选用可再循环材料,通过被动式设计优化自然通风采光,利用工艺余热供热供冷。交通方面则推广充电桩、加氢站等绿色基础设施,鼓励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公务车运行,构建智慧交通管理体系等。

    

多元化减排途径的创新为零碳园区提供了灵活性空间。“对于符合现有国家自愿碳减排项目方法学的项目,要积极主动地进行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申报,对于没有国家自愿碳减排项目方法学的项目,企业积极主动地开发方法学,也可以开发成碳普惠项目或申报其他国际国内碳减排体系,总之使园区碳资产收益最大化。”除此之外,在吴宏杰看来,还要加强园区碳消除能力,结合实际建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同时,建设兼具生态保护和碳汇功能的绿化景观区域,通过绿化、湿地恢复等生态手段提升园区碳汇能力。此外,选择合适的碳抵消方式对碳排放进行抵消,包括购买国际认可的CER(经核证的减排量)或国内认可的CCER,政府批准、备案或者认可的碳普惠项目减排量以及绿色电力证书。

 

破局挑战与技术赋能

尽管零碳园区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现实挑战仍不容忽视。变革意识不足阻碍了零碳理念的普及,部分园区对传统产业路径依赖严重,未能意识到零碳建设关系到园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技术瓶颈体现为新的节能减碳技术的更新速度不能满足现有碳中和紧迫任务的需求。”在吴宏杰看来,破解这一困境需要政策激励与市场驱动双轮驱动,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激发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的研发动力。

    

资金短缺是制约园区改造的现实难题。零碳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创新融资方式成为关键。无锡探索的“拨改转”奖励与绿色金融支持模式颇具参考价值。《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对列入无锡市零碳园区培育计划的园区,结合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相关政策予以支持。按照绩效评价结果,市级以“拨改转”方式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可与特色产业园奖补政策重复享受。

    

谈及零碳园区应如何吸引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吴宏杰提出,对于产业基础较好、外向型企业集聚的地区,围绕零碳园区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提升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竞争力。对于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依托零碳园区引导高载能产业转移集聚,创新发展低碳零碳工艺流程和生产方式。园区尽可能包含上下游产业绿色链条,减少过程碳排放。

 

image (5).jpg

2025年6月30日,工人在雄安新区复兴220千伏变电站工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针对原有园区改造,吴宏杰谈到,首先要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低效燃煤机组、小化工等落后产线,严控新增“两高”项目,推动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置换。其次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包括工艺革新,推广电炉炼钢、氢能炼铁等低碳技术,循环经济,构建“原料一生产一废料一再生”闭环。再次,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如聚焦新能源(光伏、氢能)、节能环保装备、储能等产业,数字经济融合,推动工业互联网、AI技术与制造业结合。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园区类型多样,地方标准存在差异化,各地对零碳园区的认识尚未统一,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地区间标准差异大等问题仍存在。“但核心指标应聚焦单位能耗碳排放。”吴宏杰表示,其他引导性指标要根据不同特征园区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进行设置,使标准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园区零碳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据悉,《通知》创新提出“单位能耗碳排放”(即园区内每消费一吨标准煤的各类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作为评判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引导园区在保障企业发展和用能的前提下,通过努力使碳排放达到“近零”水平。除核心指标外,《通知》还设置了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园区企业产品单位能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5项引导性指标,从能源结构、循环经济、节约资源等方面提出要求。

    

据了解,在近期召开的零碳产业园标准研讨会上,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远景科技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的《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正在研制,预计将于今年审查报批。国内首个零碳园区国家标准将正式出台。

 

 

盘点典型零碳园区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是全球首个落地的零碳产业园,产业园打造100%零碳能源系统,其中80%能源来自园区内风电、光伏及储能,20%通过绿电交易补足,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配套智能物联能碳管理平台动态平衡能源供需。

    

青海省零碳产业园区是青藏高原首座零碳产业园区,以绿电为核心,通过“能源生产-转换-消费”一体化,推动锂电池、新能源装备、绿色畜牧等产业集聚,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原发展新路。

    

深圳福田近零碳示范区是全国首个以中心城区为单元的近零碳示范区,其特色在于聚焦“小而精”的场景化改造(如机关、社区),结合深圳科技优势,将低碳技术融入城市更新,为超大城市中心区碳达峰提供了“福田样本”。

    

厦门象屿零碳综保区是全国首个实现零碳排放的综合保税区,聚焦“绿色能源、低碳物流、智慧管理”三大核心,探索自贸区低碳发展新模式。园区通过“绿电生产+设备电动+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成为我国外向型园区低碳发展的标杆。

    

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是国内首个“核能驱动+零碳智慧”生态产业园,依托福清核电已建成的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园区计划分三期向福清市工业园区供应多种清洁能源,实现区域“零碳供汽、零碳供冷、零碳供热、零碳供水、零碳供电”目标。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白雪 宋璟)

 

END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